在 5 万波音人疯狂地赶工 16 个月之后,第一架波音 747 在 1968 年 9 月 30 日成功地下线了(roll out),但是 JT-9D 发动机还没有试飞,波音不敢将波音 747 首飞,一直到 1969 年 2 月才进行了第一次首飞。在波音首席试飞员 Jack Waddel 的操纵下,日后被人们称作珍宝机(jumbo jet,英文意思是巨无霸飞机,而不是中文中“珍宝”所表征的精巧的意思)的波音 747 凌空跃起,满载着波音和航空公司的希望,飞入西雅图的蓝天。
1968 年 9 月 30 日,第一架波音 747 正式下线
在波音首席试飞员 Jack Waddell 的操纵下,于 1969 年 2 月 9 日首飞
试飞表明,波音 747 的操控性能优良。试飞本身进行顺利,但问题接踵而来,最大的问题还是发动机。在 10 个月的试飞中,发动机故障 87 次,更换发动机 55 台。这显然是不可接受的。发动机的问题使 20 架已经完成的波音 747 没有发动机可安装,但波音依然把一架波音 747 送到 1969 年的第 28 届巴黎航展展出,引起了轰动。在普拉特惠特尼作了大量昂贵的修改后,波音 747 终于在 69 年 12 月通过 FAA 验证。
发动机问题初步解决了,其它问题并没有远去。波音为波音 747 计划灌进了 7 亿 5 千万的巨资,公司已经倾家荡产了。但波音 747 的航程比预计的短了 7%,加上其它种种初期设计和质量问题,泛美威胁要在每架波音 747 上扣押 5 百万美元的付款,直到所有问题全部解决。经过艰苦的谈判,泛美最后同意将扣押金减到 2 百万。更糟的是,70 年代初,波音遇上了财政上的严重困难,波音 747 研制的结尾全靠向银行借债才能付账,一旦银行停止借贷,波音就要立刻破产。NASA 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收尾,波音的一大财源断流了。波音的“主力”客机计划 SST 因为野心过大和环保上的限制,其拨款被国会中止,也只有下马。
但是波音挺了过去,1970 年 1 月 15 日,第一架波音 747 交付泛美,被命名为“美国青年快船”(Clipper Young America)号,以继承泛美用 19 世纪风帆时代驰骋于太平洋上的快船命名飞机的传统,时任总统尼克松的夫人帕特尼克松亲自出席命名仪式。仪式没有用传统的香槟酒,而是用红白蓝三色的水洒向崭新的飞机,红白蓝是美国国旗的颜色。不过第一艘波音 747 快船的命运比较坎坷,不到一年就成为历史上第一架被劫机的波音 747,在 1970 年 8 月 2 日被劫到古巴去了。泛美为了改改运气,事后重新将这架飞机命名为“维克托快船”(Clipper Victor)号。但重新命名没有改变命运,1977 年 3 月 27 日,这架飞机在加勒比海中加那利群岛坦纳里夫(Tenerife)的洛斯罗迪奥斯机场和荷兰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 747 在地面滑跑中相撞,两架飞机上共 583 人丧生,成为历史上最大的空难事故。可巧,出事时,机长的名字也叫维克托,但这是以后的事了。
尼克松夫人帕特·尼克松参加了第一架泛美波音 747 的交付仪式,她的“大菜花”发型对于 70 年代的中国人是一个熟悉的形象
但这第一架波音 747 的命运不大好,日后成为历史上最大空难的牺牲品,这是 Tenerife 空难的合成图片,显示当时的情景
生存者绝望地看着剧烈燃烧的残骸 荷航的波音 747 只剩下这么个骨头架子了
波音 747 计划严重超支,初期的问题又使航空公司的大宗订单姗姗来迟。70 年代初,美国经济被越南战争严重拖累,陷入一场经济衰退。73 年的石油危机更是对民航业和所有经济领域是一个重大打击。波音 747 的经济性只有在满载的情况下才能体现出来,上座率 70% 时,耗油率只下降 5%,加上高昂的初始购置成本,经济性的优点就荡然无存了。很多航空公司转向较小也较省油的麦道 DC-10 和洛克希德 L-1011,甚至更小的飞机,美航(American Airlines)拆除部分座位,放上大钢琴,但还是吸引不了足够的旅客,只好在 1983 年跟泛美用波音 747 换小飞机。达美(Delta Airlines)也把波音 747 停飞了好几年。波音曾经连续 18 个月没有卖出去一架飞机,眼看就要撑不下去了。仅在 71 年初到 72 年下半年之间,波音就一气裁员60%以上。西雅图地区风声鹤唳,人人自危,更有好事者在通往西雅图的高速公路上竖起标志:“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,请把电灯关掉”。
石油危机泰山压顶之际,小一点也省油一点的三发麦道 DC-10 就比更大的波音 747 吸引航空公司
洛克希德 L-1011 也来凑热闹,增加了波音 747 的压力
这就使那个著名的标牌:“最后一个离开西雅图的人,请把电灯关掉”
但波音最终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,第一代波音 747 成为波音 747-100,最终以巨大的载客量、超长的航程和较高的巡航速度(比 707 更快),很快成为民航界的“身份”的象征,成为各国航空公司中无可争议的旗舰,用于高流量或需要“为国争光”的航线。小一点的航空公司即使旅客流量不足以支撑波音 747 的使用,也采用客货混和型波音 747(波音 747 Combi),既赢得了面子,又可用来载运一些货物,贴补一点运营费用,一举两得。各国机场虽然需要大量改造,以适应波音 747 的停机、加油、备件、上下客甚至行李处理的需要,但能够接受波音 747 也成为机场和所在城市身份的象征,波音 747 带来的“更舒适、更便宜、更快捷”也吸引了更多的旅客,增加机场的收入和所在城市的显赫。
在波音 747-100 还没有首飞时,波音已经在 1968 年推出 -200,加大了发动机的推力,增加了载客量。波音还在 -100 的基础上发展了波音 747SR,用于短程高密度航线,还有缩短机身的波音 747SP,用于超远航程航线。
1980 年,波音进一步推出波音 747-300,并于 1983 年投产。和 -200 相比,-300 的上层加长了,增加了座位数,可以按头等舱的 2+2 或者经济舱的 3+3 座位布置,上下层之间的楼梯也加宽拉直,便于旅客上下,也为了符合紧急疏散的要求。另一方面,为了和麦道 DC-10 和洛克希德 L-1011 竞争,波音试图研制三发的波音 747-300,尾发将和 L-1011 相似,采用 S 进气道。但初步工程分析发现,垂尾的重新设计工作量太大,少了两个发动机卸载的机翼也要重新设计,事倍功半,最后放弃了。